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,端午節又稱端節、蒲節、重五節、端陽節、天中節、五月節、女媧節、詩人節、龍船節等。「端」是「開端」、「初」的意思,古人稱初一為端一,初五則為端五。五月初五有兩個五重疊,所以又叫做重五。農曆以天干紀年,正月為寅月,二月為卯月,五月則為午月,古人又把初五稱為午日,所以五月初五又叫端午。到了唐代,由於唐玄宗生於八月初五,宋璟為了討好皇帝,避「五」的字諱,便將端五正式改為端午。

端午節划龍舟、紀念屈原及吃粽子等民間習俗眾所皆知,但事實上端午節最開始是辟邪清潔,至於紀念屈原,這都是後來人們賦予端午節的民俗意義。在古代,五月又稱毒月,是不祥、不潔與瘟疫橫行的節令。由於端午是個季節交替的節日,夏日氣溫逐漸上升,天氣燥熱,萬物相對蠢蠢欲動,人易生病,而食物容易腐壞,加上古代衛生條件差,瘴癘瘟疫大行其道,更是毒蛇、蜈蚣等害蟲齊出之時。相傳「蛇、蠍、蟾蜍、蜥蜴、蜈蚣」這五種有毒生物,也就是所謂的五毒,如果同時存在於一個空間,會停止爭鬥,和平相處,因此才有掛五毒符防毒蟲作怪的傳說。此外,充滿智慧的古人根據易經卦象,認為五月時邪、魔、瘟、毒等陰氣開始得勢,若不在初時制化,就有成災之患。因此到了端午節這一天,人們為了驅逐自然病蟲害,紛紛尋求若干藥石以剋之,或以「午時水」,即端午節午時過後的水,又稱為「陽水」,加入數種藥草,舉行洗浴淨身,或繫戴香包、掛艾草、菖蒲、飲雄黃酒等活動。而這些習俗與藥草使用,蘊涵著夏日養生保健的意義。例如:

(1)艾草:又稱香艾、苦艾,在中國的風水學中被尊崇特具辟邪除障、逐一切寒濕、避百毒的淨化。其味苦辛,性溫,入肝、脾、腎經,最大功效為袪濕、散寒、止血止痛,亦有溫血、活血、健胃強壯等功效。

(2)雄黃:又名黃金石、石黃、熏黃,為含硫化砷的礦石;其性味辛溫、有毒,要經過嚴謹且特殊的炮製過程以降低其毒性,且不可持續服用,孕婦忌用。

(3)菖蒲: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莖,其性辛溫無毒,能「開心孔、補五臟、通九竅」久服延年益壽,又能殺諸蟲、鬼氣、疥瘡、辟毒。古人常以石菖、雄黃漬白酒,於端午日飲少許,可辟瘟毒,具預防傳染病之功效。

(4)香包:數種中藥置放在小袋中,藉由新鮮植物的精油所散發的氣味,達到驅除風邪、防止幼童被蚊蟲叮咬,同樣屬於一種芳香療法。

(5)午時水:恰逢天氣炎熱,水份容易大量流失,這正好提醒大家養成多喝水的習慣,適時補充水份。


如上所述,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、惡日,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的習俗。現代生活步調緊湊,雖有人不耐許多傳統民俗活動的繁文縟節,其實仔細體會這些習俗背後的意涵,看似迷信,卻常是有益於身體健康的活動,不僅可使現代都市人暫時放慢生活腳步,更可得到一個舒緩身心的機會。換個角度來看,優良的民俗活動可帶來生活的調劑與點綴,仍值得我們維護與傳襲,更應弘揚傳承下來。嗯~走吧,咱們相約在端午節當天,吃個粽子吧!回憶起兒時午時豎蛋的歡樂時光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oui26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